从山间到“云端”
构建核心竞争力
随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太空“遨游”180天的紫花滇龙胆,扎根临沧市云县,获得丰收。滇红花等中药材产业,被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列为10亿级支撑产业之一,在庙街镇按GAP管理体系建立红花规范化可追溯种植基地并获得评价。景东彝族自治县龙街乡垭口村小看马中草药种植基地,黑色遮阳网覆盖的中药材种植地块随山坡连绵起伏,滇重楼的药香扑鼻而来。
“无云药,不成方。”中医药界的共识,折射了云南中药材资源的富集多样。2024年全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达1092万亩,居全国第一。云南现有中药资源8875种、占全国近一半;全国300种常规种植品种,云南占一半以上;全国50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70%以上使用云南原料;全国40种大宗药材,云南占1/4。目前,云南已认定44个中药材“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和60个“云药之乡”,居全国前列。
好山好水育好药,云南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多样性造就了全品类中药材的好品质。同等条件下的部分中药材,在云南的亩均单产量是其他地区的几倍。滇产中药材在国际国内具有独特市场地位,“十大云药”是享誉省内外的道地药材品牌,“云药之乡”是道地药材产区的名片,“数字云药”跻身全国前列。
走进位于文山市平坝镇二道箐村的云南七丹药业三七GAP种植基地,被誉为“南国神草”的三七茁壮生长,科技“成分”展示于此。“这里种植的三七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实现了三七种质资源优选。以氯化苦、棉隆为代表的一系列土壤熏蒸成套技术初步解决了三七种植连作障碍问题。”基地负责人介绍。
链接基地的“云端”——文山三七产业园区里,数智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滚动着海拔、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三七种植基地的实时数据,以标准化、工业化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稳定供给。数字化不仅融入种植领域,加工、交易全产业链条均实现产业数据可视化、产品可追溯。中药材的专属“数字身份证”,成为云南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为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世界一流的现代产业。锚定目标全面行动,我省建立起省级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工作专班,细化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健全会商协调、定期调度、联合督导等工作机制。今年1月,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制定《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云南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划(2025—2027年)》,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云南省财政支持中药材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加大专项支持。
绿色、有机和中药材GAP建设加速覆盖,全省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面积达166万亩,三七、天麻、当归、石斛、茯苓、黄精等品种的林下生态种植和仿野生种植绿色有机基地面积逐年增加。数字科技赋能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稳定供给,推动种质种源品质逐年提升。从山间到“云端”,一张更具竞争力的立体产业版图在云岭大地逐步成型。
激活市场和资本
打造“航母式”产业集群